织密一张网,串起千万岗
来源:东方头条编辑:中经财讯网2025-09-16 10:19:04分享
摘要: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洪井村的山脊,四座日光温室大棚里已传来簌簌声。村民董三虎攥着修枝剪穿梭在苗木间,晨露还挂在叶片上,他额角已渗出细汗。以前揣着干粮跑外地,一年到头见不着娃。现在大棚里修修枝、浇
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洪井村的山脊,四座日光温室大棚里已传来簌簌声。村民董三虎攥着修枝剪穿梭在苗木间,晨露还挂在叶片上,他额角已渗出细汗。“以前揣着干粮跑外地,一年到头见不着娃。现在大棚里修修枝、浇浇水,一天100多块现结,傍晚还能回家给老伴做做饭。”他直起腰抹了把汗,掌心的老茧泛着光。这生机勃勃的场景,正是长治市黎城县洪井镇以组织化务工为密钥,打开群众增收之门的生动剪影。
产业扎下根 就业有底气
洪井镇党委牵头绘制“产业就业地图”,王家庄村流转30亩土地,建设20余座大棚,发展线椒种植,洪井村盘活荒地建设四座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培育苗木花卉产业,既设置技术员、管理员等长期岗位,又提供采摘、除草等灵活零工。“在油豆棚里疏花,按斤计酬,旺季一个月能挣3000多。”村支部书记李华荣为村民们算起收入账,脸上笑出褶子。目前两村产业基地已吸纳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。
务工不出县 顾家又挣钱
洪井镇里建的“零工驿站”的玻璃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更新岗位信息,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劳保用品,角落的饮水机旁总围着歇脚的务工者。“早上刚登记想找粉刷活,中午就接到洪井中心校的用工电话。”村民吴志军拿着驿站免费提供的防护手套,匆匆赶往务工点。这个集信息发布、技能培训、纠纷调解于一体的服务站,实行“镇干部蹲点+村协管员跑腿”机制,今年已发布岗位1200余个,促成300余人次就近就业,人均月增收2800元。曾经“留守老人守空巢,壮年劳力奔远途”的困境渐成过往,取而代之的是“务工不出县,顾家挣钱两不误”的新图景。
工地变课堂 学艺收入涨
洪井村戏台院修缮工程中,10名村民跟着施工队学铺砖、抹墙,不仅挣到日均180元的工钱,还掌握了建筑技能。“以前靠打零工糊口,现在凭手艺接单,上个月接了三家院墙修缮活。”村民董培红拍着新砌的花墙,眼里有了底气。这样的 “工地课堂 ”在洪井镇遍地开花。在孔家峧村水池护岸修缮工程中,57岁的孔志平跟着施工队学会了管道焊接,现在成了零工市场上的“香饽饽”,预约电话排到了下个月。截至八月底全镇在建项目至少吸纳80余名村民务工,其中有40人掌握了至少一门实用技术,平均日薪比原来增长了40元。
公益稳增收 优先保重点
洪井镇现在共设115个公益性岗,覆盖护林防火、村庄保洁等领域,优先保障脱贫户和监测对象。“每天清扫村道两小时,月领 300元,还不耽误照顾家里。”63岁的王效良戴着红袖章,穿着道路保洁的橙色马甲,扫帚划过路面发出沙沙声。截至目前,公益性岗位已发放补贴54万元,100余个困难家庭因此实现稳定增收。
从温室大棚里的忙碌身影,到项目工地上的汗水闪光,再到公益岗位上的踏实坚守,洪井镇用组织化务工的“针”和“线”,密密缝合起群众的幸福生活。在党建引领的经纬线上,一幅“就业有门、增收有路、幸福有基”的乡村振兴画卷,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。(赵鑫玉)